
2021年11月2日下午,人文学院在通博楼C112举办了第二十七期教师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恐惧与自我——以儒家、康德和存在主义的解读为中心”,由盛夏老师主讲。
盛夏老师分别回顾了康德、存在主义和儒家关于恐惧的学说,并站在比较哲学的角度介绍了他有关这些学说之异同所做的系统性研究。康德哲学认为自我的恐惧是在道德主体中产生,而非感性和认识层面,恐惧和道德律令一样具有普遍性。但是,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认为道德不仅具有道德普遍性而且可把主体塑造成“单个的人”,体现了普遍法则对每个主体独特的人格构建。儒家哲学的观点则与存在主义哲学有许多共通之处,认为作为自我存在的道德基础的良知、良心也会伴随恐惧。但是,在儒家哲学看来,良知、良心中的恐惧是从仁爱出发,恐惧并非仅关乎个人,而是自我存在基础中他者的纳入所引发的人生情态。
盛夏老师的报告介绍了儒家、康德以及存在主义各自对“恐惧”的定义,分析了自我作为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主体,恐惧为何具有普遍性且扎根于中西方世界之中。老师们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针对以“恐惧”、“自我”、“仁爱”、“偏爱”等概念为基础的各种主要观点展开了讨论。